甘肃农业大学坐落在兰州市安宁区,地处规划中的兰州市新城中心。前身是 1946 年 10 月创建于兰州的国立兽医学院, 1951 年改名为西北畜牧兽医学院, 1958 年与筹建中的甘肃农学院合并成立甘肃农业大学。学校现占地 70.12 公顷 ,建筑面积 35.55 万平方米。教学科研实验实习场、站占地 182 公顷 。拥有各类图书资料 124 万余册。 1997 年建成了以百兆速度介入 Internet 的校园网。教育部“西部大学校园网工程”的建设,使全校信息点数增至 4000 多个,实现了网上办公和学习。
建校 60 年来,学校规模逐步扩大,办学格局日趋完善,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学术水平不断上升。 现设有 16 个学院(教学部), 51 个本科专业; 1 个国家级重点学科、 1 个农业部重点学科和 12 个省级重点学科; 3 个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 19 个博士学位授权点, 2 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43 个硕士学位授权点, 2 种硕士专业学位授权;有 29 个研究机构(其中省级工程中心 3 个), 39 个实验室(其中省级重点实验室和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各 1 个)。
学校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学、研、产相结合;以本科教育为主,加快发展研究生教育;以农为主,多学科综合发展”的办学方针;立足甘肃,面向全国,培养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学校师资力量雄厚, 现有教职工 1221 人:专任教师 672 人 ,其中教授(研究员) 88 人,副教授(副研究员) 189 人,讲师 195 人;有中国工程院院士 1 人,甘肃省“科技功臣” 1 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人选 3 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省级优秀专家 10 人,获教育部高校优秀青年教师教学科研奖励 2 人,甘肃省“ 333 ”、“ 555 ”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 60 人,甘肃省特聘科技专家 2 人,甘肃省高校跨世纪学科带头人 26 人,省教育厅青年教师成才奖获得者 32 人,博士生导师 41 人,硕士生导师 191 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60 人。现有普通本科在校生 11000 多人,研究生 1469 人,成人教育学生 5600 多人。至今,已为国家培养各类专业技术人才 58000 多人。
学校十分重视国际学术交流,同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英国、德国、法国、俄罗斯、日本、以色列、埃及等国家的十几所大学和科研机构保持着学术交流关系,双方学者相互考察访问,进行科研协作和派遣教师进修、留学,并与美国等国家合作成立了“中 - 美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
建校 60 年来,学校共承担各类科研项目 1700 多项,其中国家“ 863 ”、“ 948 ”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科技部西部专项、农业部原原种基地项目等国内重大研究项目及国际合作项目 436 项;有 607 项成果获奖,其中省(部)级以上奖 175 项;申请专利 26 项。建成了以“甘肃农村发展研究院”、“甘肃省作物遗传改良与种质创新重点实验室”、“甘肃省畜产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甘肃省牛羊胚胎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甘肃省现代规模养猪工程技术中心”等为核心的科技研发平台。在生物技术、草业科学、动植物育种和种质资源的保护利用、节水农业、农产品加工与开发、旱作农业与生态恢复、动物疫病的防治与生物疫苗的研制、动物胚胎工程、设施农业和社会科学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形成了一定优势。
在 60 年的建设与发展过程中,甘肃农业大学形成了“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优良校风,几代农大人艰苦奋斗、无私奉献、锐意进取、勇于创造,为西部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为我国高等农业教育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目前,学校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节约型社会的要求,结合实施“十一五”发展规划,坚持科教兴校和人才强校战略,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教育部新一轮“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本着“重点突破,整体提升;创新机制,特色发展;加速建设,增强综合实力”的工作思路,突出办学特色,促进学校教育事业全面、协调、持续、健康发展,力争把甘肃农业大学建设成以农为优势,多学科综合协调发展,居国内先进水平的教学研究型大学。